研祥移动终端在医院医护工作站系统中应用

一、    背景概述

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进程。医疗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但它的IT应用水平相对落后。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基于卫生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电子病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预计各级政府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8500亿元实施医疗改革。这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医院信息化包括医院管理信息化、临床管理信息化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三个阶段。我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基本处于第一阶段,正在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迈进。国外基本上正在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手术和为患者服务,完全以患者为核心。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必须及时记录一些重要事项,但目前无法做到;护士在护理住院患者时,往往会因工作疏忽或失误造成医疗事故;紧急救援时,由于没有移动医疗助理,无法在现场向后台求助,读取现场仪器数据进行有效诊断和抢救,这些都是医院信息化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需要实现的,MCA迎合这一趋势,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失误、确保患者信息安全的有力工具。

二、    系统需求

从系统的角度描述我们产品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要求,以及我们产品在系统中的作用;
     
针对国内医院信息系统,医院移动医疗工作站系统基本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医疗工作站位于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医生和护士通过办公室的计算机获取和记忆患者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病人床边收集的身体信息必须先用纸记录,然后回到护士工作站,然后输入电脑。所以,HIS信息收集点仍然只延伸到护士工作站,最后20米(护士工作站与病房之间)仍然通过传统的手工进行,因此护士和护士的工作量相当大。

目前,生每次查房都要回办公室。PC同时,查房需要记住很多关于患者的信息,这使得医生在与医疗决策无关的记忆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医生迫切需要这样的产品:可以在病人床边查看病人的信息,开出医生的建议,功能实用,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整体成本低。

医嘱的生命周期包括:医嘱下达、录入、转抄、校对、执行、结束。目前的HIS系统只跟踪医嘱校对的步骤,即将医嘱分解为可操作的执行项目(此步收取执行费),不再跟踪医嘱的实际执行。HIS系统认为,医嘱实施校对后,医嘱实际实施,实际实施时间等于计划实施时间。这样,就无法跟踪医生建议的整个生命周期,使一些重要的医疗信息无法电子化。因此,一些现有的医疗质量监测和患者费用跟踪HIS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现有系统在医嘱校对阶段对分解的执行项目收费,不在乎患者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治疗,给收费定价造成了一些混乱。如果患者因某种原因不使用这种药,护士会通过退药等手段将收取的费用退还给患者,非常麻烦,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

现有HIS每个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没有记录,即缺乏每个执行项目的实际执行人和实际执行时间,无法实时监控护理质量,给进一步的医疗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

在护理质量监测中,护理部非常关心临床护士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何时服药或注射患者,实际实施时间与医生建议要求的时间有多不同,如果医生建议没有实施,原因是什么。如果计算机系统有相应的数据,可以真正实现护理质量的监测,有效规范护士的行为,及时纠正一些遗漏和错误。

此外,护理部门也非常关心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量。然而,由于计算机系统中没有记录每个医嘱执行项目的执行人,因此无法确切知道每个护士都执行了哪些医嘱。因此,护士的奖励、勤奋和懒惰,以及整个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分配,缺乏客观准确的依据。
    
针对上述问题,医院移动医疗工作站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从工作站到病床几十米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跟踪医生建议的整个生命周期,有效监控护理质量,提高医疗质量。移动医疗工作站必须基于移动终端,系统必须具有耐航性好、重量轻、方便、手写输入、身份识别、噪音低、易于清洁消毒等功能特点。

三、    系统方案

详细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具体技术的应用、系统实现方法和系统的主要特点。

医院移动医疗工作站系统建立在医院无线网络和现有医院HIS、EMR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医护人员随身携带研祥MCA-1001移动终端,在查房过程中,可以查阅患者的病理信息,开出医嘱,执行医嘱等。,并立即完成以前通过纸质转移到办公室的工作。该系统的使用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降低了出错概率,始终保持了医生和护士之间信息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护理工作量的输入、编辑和统计功能;
(2)查询患者基本信息;
(3)收集患者生命体征参数;
(4)执行和查询患者医嘱;
(5)调度查询;
(6)确认床边标本;
(7)确认床边病人标识;

四、    系统框图 

 

本文来源:rfid世界网